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拼凑剪辑、假扮卖惨、张冠李戴甚至造谣惑众……流量至上的“自媒体”该“凉凉”了

发布时间:2023-07-31 09: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炒作敏感案事件进行引流牟利,开设假冒媒体网站和自媒体账号,打着“舆论监督”等旗号,实施敲诈勒索……这些行为被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徐骏/作(新华社发)

  7月21日,公安部通报开展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情况指出,当前一些“自媒体”人员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公众的焦虑、宣泄、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搬运加工、二次创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谣,挑动网民情绪、撕裂社会共识、污染网络生态,必须坚决依法打击。

  据统计,自4月10日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以博取关注、吸粉引流为目的编造网络谣言案件1000余起,关停或禁言造谣传谣网络账号1万余个。

  “账号‘张陌陌’(粉丝数135万)近期发布多个以患病儿童、未成年人、残疾人等身份卖惨视频信息,不当获取大量粉丝关注。平台已依法依约对该账号作关闭处置。”7月24日,网信北京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北京市网信办督促指导属地网站平台依法依约对“阿信哥哥”等3.3万余个账号作禁言处置,对“张陌陌”等1571个账号作关闭处置。不少网友直呼,“干得漂亮”“坚决永久封禁”“骗取善心是最大的作恶”!

  为加强“自媒体”管理,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3条新规为“自媒体”划红线。有专家指出,这表明网信办重拳出击,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的决心与作为。

  谣言满天飞只为吸流量、赚眼球

  近日,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开福区公安分局通报了一起直播平台主播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案。网安大队在网上巡查中发现,21岁网络主播罗某等3人为达到博取眼球、吸引粉丝、流量变现的目的,直播时发布侮辱性言语并播出暴力冲突画面,误导大批网友围观和评论,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目前,平台方已对该账号进行封号处理。罗某等三人因涉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只有切断和减少不良‘自媒体’的变现途径,才能在根本上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认为,真实性是“自媒体”的“生命线”,对“自媒体”如果不加以监管,将会放大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通知》是我国首个关于自媒体管理的专门规定。”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通知》从账号的注册、身份认证到内容发布、营利权限,再到账号违规后粉丝数量管理和MCN(网红孵化中心)机构管理等各个方面,对“自媒体”全链条监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朱巍强调,“自媒体”在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时,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准确标注信息来源,发布时在显著位置展示。同时,“自媒体”发布信息不得无中生有,不得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不得以拼凑剪辑、合成伪造等方式,影响信息真实性。

  一个大V掌控十几个自媒体账号行不通了

  “今天直播间所有点了关注的宝子们,原价599元的鞋我99元给大家,要的公屏给我打个‘要’字……”7月24日晚,南通市壹抖文化总经理吴秋瑶刷着某短视频平台推送的带货直播,连连摇头。

  “这是典型的‘马扁’话术。”吴秋瑶告诉记者,“马扁”顾名思义即“骗”字,骗互动、骗流量、骗用户、骗消费,这是直播间常见的套路。

  吴秋瑶经营的文化传媒公司签约了十个大V账号,粉丝量超5000万,他深知“自媒体”行业套路,“平台会根据直播间活跃度、销售额等进行推流,在平台机制的刺激下,各大直播间纷纷开始消费者争夺战。”

  山西女孩王瑶就是“马扁”话术受害者。暑假前,王瑶从寝室床下拽出一个大箱子,里面大大小小30余件商品,有的甚至都没来得及拆封,“这一大箱子都是直播间‘捡漏’抢购的”。然而,殊不知,所谓“九块九限量50单”“十九块九限时一秒钟”的推销,实则是经过培训的“马扁”话术。

  吴秋瑶说,《通知》中提到,“网站平台应当严格执行‘一人一号、一企两号’账号注册数量规定,严禁个人或企业操纵‘自媒体’账号矩阵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他过去常遇到恶意竞争的同行,一人手里掌控着数十个矩阵账号,同一条视频内容,剪辑拼接后直接同步在各个账号,形成了话语圈子。

  “《通知》的出台,让走正路、真正做好‘自媒体’的人重拾信心”。 吴秋瑶直言,套路只能赢得暂时的流量,只有踏踏实实地经营账号,才能获得粉丝的持续信任和良好口碑。

  记者注意到,《通知》中明确,“自媒体”申请开通营利权限的,需3个月内无违规记录。账号主体变更的,自变更之日起3个月内,网站平台应当暂停或不得赋予其营利权限。朱巍称,“现在一个大V想随便申请个号就直接卖货,那肯定不行。这些禁止性规定都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为何有青少年想办法跳脱“青少年模式”

  暑假来了,孩子沉迷手机又令不少家长发起愁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认为,网络本身的多元化、复合性、虚拟性、娱乐化等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易受不良信息引导和影响,“《通知》的出台将让未成年人的信息获取变得更安全”。

  2019年以来,国内网络视频、游戏、直播等客户端陆续上线“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各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孙宏艳调研发现,9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青少年模式”,但用过“青少年模式”的孩子仅有40%。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青少年模式”,为何青少年却不喜欢用?在孙宏艳看来,“说到底就是内容的问题”。她注意到,部分短视频平台为了规避责任,将“青少年模式”进行“一刀切”,推送的内容低幼,以儿童动画片、奥数、单词、拼音等为主,导致不少未成年人极力从“青少年模式”跳脱出来。

  “要让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让有意思的事情有意义。”孙宏艳建议,对“青少年模式”出台统一的强制性标准,规定“青少年模式”具备的时间管理、消费管理、内容管理、安全管理等必备要素。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的群体设置不同版本,在“标配”基础上增加更多功能,设立“1+X”的模式,即“1”为国家规定的强制执行的几个要素,“X”是各平台根据各自平台特色增加的保护要素,并对相应内容加以细分与丰富。

  吴沈括认为,今后“自媒体”行业无疑会进入整改期,无论是从业主体的范围、业务运行的规则,还是收益模式、治理监管生态都会发生大的变化,但其核心是提高“自媒体”从业的合法程度、规范程度,发挥其正向价值,最大限度减少风险隐患,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在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坚持青少年科普内容创作的博主安森垚表示,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优质的短视频内容有益于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希望通过创作有趣味和讲道理的内容,让青少年在网络中长知识、增见识。 (记者 韩飏 见习记者 刘胤衡)